北师大昌平附属学校开展智慧课堂促深度学习系列研究课
日期:2024-02-01  发布人:tiancheng  浏览量:0 打印本文

   智慧教学紧密围绕教育教学全环节,结合教师教学、教研活动的需要,提供大数据分析、线上学习优质资源,探索移动互联网新形态下的教学研新模式。在学校“好课深度建设年”背景下,2023年10月、11月高中部多学科开启了智能点阵助力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之上,2024年1月高中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继续开展智慧课堂促深度学习系列研究课活动。

1.jpg

 

2.jpg

 

3.jpg

 

   临近学期末,系列活动的主题为“智能点阵笔助力学科专题高效复习”,每次活动分为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备课、点阵笔支持下的互动授课和专家点评三个环节,高中英语教师周楠、艾慧,数学教师翁涛,语文教师吴树军、李可欣,分别带来了各自学科的专题复习课。

4.jpg

5.jpg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学科教学实验室主任李晓庆、项目主管李希铭,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李桔松,北京教育学院曹辰博士、西城区英语教学专家徐雨玲老师、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主任杨剑英、副主任周坤、教研员于吉李、马国新、王娟、李彩玲,北师大昌平附校副校长沈静、信息中心主任傅强、教学副主任徐巍等专家和领导出席了系列活动,外校部分学科教师参与了听课和观摩学习。

 

英语篇

图片 7_副本.jpg

   2024年1月3日,高二年级英语教师艾慧、周楠分别带来阅读表达和阅读七选五两个专题的复习授课。艾老师利用点阵笔实现学生的课堂笔记跟踪和学生作品的展示,通过对学生做题痕迹的跟踪,规范学生做题习惯,纠正学生语言表达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周楠老师则利用点阵笔数据统计的功能,及时收集学生的作答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的高频错误点在课堂上进行有重点的讲解。

   西城区英语教学专家徐雨玲老师对两位老师将智能点阵融入课堂教学表示充分肯定,智能点阵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实时生成,做出即时反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Y.jpg

数学篇

图片 7_副本2.jpg

   2024年1月9日,高一数学翁涛老师进行了旨在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寻找证据的智慧课堂实践尝试。翁涛老师的《函数综合问题解决复习课》授课分别在1班和3班展开,在同一课题下,针对两班不同学情,对应不同的进阶路线,设置了不同学案。在编制学案时,考虑到函数综合问题的难点不唯一,设置练习时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在授课时也逐步聚焦了学生真正的难点所在。

   在北京教育学院曹辰博士的指导下,翁老师对函数综合问题进行拆解,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知识与认知的进阶。曹博士指出,智慧课堂除了我们表面意义理解的使用硬件技术如点阵笔之外,更多的其实是背后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思考进行研究和反馈。对学生的“学”进行真实有效的反馈,成为智慧课堂更重要的特征之一。

SHU.jpg

语文篇

图片 7_副本4.jpg

   2024年1月11日,高一年级语文科教师吴树军、李可欣分别带来《文言文语句翻译》《病句修改》两个专题的复习授课。基于大数据教研分析结果,吴树军、李可欣分别针对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汉语病句修改开展专题复习。课堂中,吴树军选用了5条经典文言文语句供学生开展练习,借助智能点阵笔实时观察每位学生作答,及时整理归纳学生翻译问题,并通过学生互批、师生对话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文言文翻译中的主要原则。李可欣则通过点阵笔投票作答方式发现学生在病句修改中存在的问题,辅以相应例题的修改加以辨析,帮助学生提升辨析病句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认为,两节课呈现出了在技术赋能下实现了选题精准、教学重点突破、课堂互动增强的特点。他表示,语文教学要在“术”“道”“势”三个层面进行改进。“术”即语文教学基础的字词、句法上应巩固基础,避免结构性缺陷;“道”指重点关注语言能力提升,增加学生阅读量、写作量,实现“以读促读、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势”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引发学生精神共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YW.jpg

   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主任杨剑英结合余胜泉教授的指导进一步指出,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不应停留在浅层次的“拉手”层度,应进一步借助技术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提供多样的资源和工具,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激发学习心流的发生。

YW2.jpg

 

未来篇

 

   2024年1月25日,高中教师团队在智启未来北师大高精尖项目组的指引下,进行了一场数据素养体验式培训与平台参与式设计研修。此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认识数据应用数据的能力,对智能化平台有全新认识,并参与到新阶段学生数据画像的设计中,以提升下学期工作的精准度。

   未来我们继续坚持常态化数据的采集,在团队的理论化框架不断更新和迭代的前提下,持续对数据进行追踪,充分运用平台软硬件设施设备,探索全新的教学教研模式,进一步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22.jpg

3333.jpg

4444.jpg

核发:tiancheng 点击数:0 收藏本页